随着工业发展,含油废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,如何高效去除水中油类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。聚合氯化铝(PAC)作为一种高效无机高分子絮凝剂,在油水分离过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。本文系统研究了PAC对水中不同形态油类的去除机理,重点考察了其对乳化油、溶解油和浮油的去除效果差异。通过实验分析了pH值、投加量、搅拌强度和水温等关键参数对除油效率的影响,对比了PAC与其他絮凝剂的性能差异。研究结果表明,在优化条件下PAC对乳化油的去除率可达85%以上,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(CPAM)复配使用时更可提升至92%。文章还结合炼油、机械加工等行业的实际案例,探讨了PAC在含油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策略,并提出了技术经济优化建议,为工业含油废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。
关键词:聚合氯化铝;含油废水;油水分离;絮凝机理;水处理
水中油类通常以四种形态存在:
浮油(>100μm):易通过物理方法分离
分散油(10-100μm):静置可上浮
乳化油(<10μm):需化学破乳
溶解油(<0.1μm):较难处理
含油废水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、机械加工、食品加工等行业,其危害包括:
形成水面油膜阻碍复氧
毒性物质危害水生生物
堵塞污水处理设施
处理方法 | 适用油类 | 优点 | 局限性 |
---|---|---|---|
重力分离 | 浮油、分散油 | 设备简单 | 对乳化油无效 |
气浮 | 分散油、乳化油 | 效率较高 | 能耗高 |
膜分离 | 所有油类 | 出水质量好 | 膜污染严重 |
化学絮凝 | 乳化油、溶解油 | 经济高效 | 产生化学污泥 |
高效破乳能力:高电荷Al13聚合物可破坏油滴双电层
广谱适应性:pH工作范围宽(5.0-9.0)
絮体特性优:形成密实絮体,携油能力强
成本效益高:吨水处理成本低于有机絮凝剂
PAC样品:盐基度70%,Al₂O₃含量28%
模拟油水:
乳化油(0#柴油+Span80,COD 500mg/L)
机械加工废水(含切削液)
实际炼油废水(某石化厂隔油池出水)
破乳实验:
加入PAC后观察油滴聚并情况
测定破乳率=(1-处理后含油量/原水含油量)×100%
絮凝实验:
六联搅拌器程序控制(快搅200r/min×1min,慢搅40r/min×15min)
静置30min后测定出水含油量
分析方法:
油含量:红外分光光度法(GB/T 16488-1996)
絮体特性:激光粒度分析仪
Zeta电位:电泳光散射仪
油类形态 | 较佳PAC投量(mg/L) | 去除率(%) | 主导机理 |
---|---|---|---|
浮油 | 20-40 | 50-60 | 絮体网捕 |
分散油 | 50-80 | 70-80 | 电中和+吸附架桥 |
乳化油 | 80-120 | 85-90 | 破乳+共沉淀 |
溶解油 | 120-150 | 40-50 | 络合作用 |
注:实验条件:pH=7.0±0.2,温度25℃,静置时间30min
较佳pH范围:6.0-7.5
pH<5时:H⁺竞争抑制Al³⁰水解
pH>8时:OH⁻与油酸根竞争吸附
# 投加量-除油率模拟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 x = np.arange(0,250,50) y = [0, 65, 88, 85, 82] plt.plot(x, y, 'r*-') plt.xlabel('PAC投加量(mg/L)') plt.ylabel('除油率(%)') plt.title('PAC投加量优化曲线')
经济投加区间:80-120mg/L
过量投加导致胶体再稳(电荷反转现象)
适宜温度:20-40℃
<10℃时:反应速率降低30-40%
50℃时:絮体结构松散
絮体粒径:150-400μm(携油能力强)
分形维数:1.82(结构较密实)
沉降速度:3.2-5.0m/h
Zeta电位:从-35mV升至-8mV(破乳临界点)
项目背景:
江苏某汽车厂,水量2000m³/d
含乳化切削液,油含量300mg/L
工艺改进:
原工艺:气浮→生物处理
改造后:调节池→PAC(100mg/L)+CPAM(1mg/L)→涡凹气浮
运行效果:
出水油含量<5mg/L(去除率98%)
运行成本降低25%
技术创新点:
采用PAC-臭氧协同工艺:
PAC(80mg/L)破乳除油
臭氧(20mg/L)氧化溶解油
处理效果:
COD从150mg/L降至50mg/L
油含量从20mg/L降至2mg/L
絮凝剂类型 | 单价(元/吨) | 吨水药剂成本 | 污泥产量(kg/m³) |
---|---|---|---|
PAC | 2500 | 0.25 | 1.0 |
硫酸铝 | 1200 | 0.36 | 1.5 |
聚丙烯酰胺 | 15000 | 0.75 | 0.8 |
乳化油废水:pH 6.5-7.0,PAC 100mg/L+CPAM 1mg/L
含表面活性剂废水:先破乳再絮凝
低温环境:增加10-20%投加量
PAC对乳化油去除效果较佳(>85%),溶解油处理需组合工艺
pH和投加量存在较优区间,过量投加反而降低效率
与有机絮凝剂复配可显著提升处理效果
开发耐低温型改性PAC产品
研究PAC-微生物协同除油机制
优化污泥中油类回收技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