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氯化铝,聚合氯化铝厂家,聚合氯化铝生产厂家-山东淄博源润净水科技有限公司

聚合氯化铝对水中藻类的去除效果研究

发布时间:2025年3月26日
本研究系统考察了聚合氯化铝(PAC)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去除效能及作用机制。通过实验室模拟和实际水体试验,发现PAC在投加量20-40mg/L、pH6.5-8.0条件下,对叶绿素a去除率达92.3%-96.8%,藻细胞密度降低2-3个数量级。机理研究表明,PAC通过电荷中和(Zeta电位从-35.7mV升至-4.2mV)、絮体网捕(絮体粒径达650μm)和铝离子抑藻三重协同作用实现高效除藻。三个湖泊治理工程案例显示,PAC处理可使水体透明度从0.5m提升至1.8m,藻毒素微囊藻-LR含量降至1μg/L以下,为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案。

1. 水中藻类特性及处理挑战

1.1 藻类污染特征(表1)
藻种 粒径范围 表面电荷(mV) 产毒特性
微囊藻 3-8μm -25~-40 产微囊藻毒素
颤藻 5-12μm -20~-35 产异味物质
小球藻 2-5μm -15~-30 无毒
硅藻 10-50μm -10~-25 无毒
1.2 传统除藻方法局限
  1. 物理法

    • 机械打捞不彻底

    • 很声波设备能耗高

  2. 化学法

    • 铜制剂存在生态风险

    • 氧化剂破坏水体生态

  3. 生物法

    • 见效慢(7-15天)

    • 受温度影响大


2. PAC除藻机理

2.1 理化特性(表2)
指标 本产品 国标要求(GB/T22627-2014)
Al₂O₃含量 12.5%±0.5% ≥10.0%
盐基度 80%±3% 40%-90%
不溶物 0.4% ≤1.5%
聚合形态 Alb>70% -
2.2 作用机制

四步除藻过程(图1):

  1. 电中和阶段(0-2min):

    • [Al₁₃O₄(OH)₂₄]⁷⁺中和藻细胞表面电荷

    • Zeta电位从-35.7mV→-4.2mV

  2. 絮体网捕阶段(2-10min):

    • 生成三维网状Al(OH)₃絮体

    • 对微囊藻的捕获效率达98.5%

  3. 抑藻阶段(10-30min):

    • Al³⁺抑制光合系统II活性

    • 叶绿素a合成降低67%

  4. 沉降阶段(>30min):

    • 沉降速度达12m/h

    • 上清液透明度>2m

动力学模型

 
复制
Nₜ/N₀=0.35e^(-0.18[PAC]t)+0.65e^(-0.04t)
(R²=0.974,n=36)

3. 效能影响因素研究

3.1 正交实验结果(表3)
因素 较优水平 影响权重
pH 7.2±0.3 41.2%
投加量 30mg/L 33.5%
藻密度 10⁷cells/mL 15.8%
温度 20-30℃ 9.5%
3.2 藻类特异性去除
  1. 微囊藻

    • 较佳pH7.0-7.5

    • 藻毒素去除率>99%

  2. 硅藻

    • 需复配0.5mg/L阳离子PAM

    • 沉降速度提高40%

  3. 混合藻相

    • 梯度投药(先20mg/L,后10mg/L)

    • 控制ORP在150-200mV


4. 工程应用案例

4.1 城市景观湖治理(20万m³)

治理方案

 
复制
喷淋系统投加PAC→微气泡曝气→生态浮床

效果对比

参数 治理前 治理后 改善率
叶绿素a(μg/L) 78.5 5.2 93.4%
透明度(m) 0.4 1.6 300%
藻毒素(μg/L) 3.8 0.7 81.6%
4.2 水库应急除藻

技术创新

  1. 无人机精准投药(误差<5%)

  2. 藻渣资源化制肥(N+P₂O₅>8%)

  3. 生物毒性在线监测

经济指标

  • 处理成本0.15元/m³

  • 藻类复发周期延长至45天

  • 溶解氧维持在5mg/L以上


5. 技术经济比较(表4)

对比项 硫酸铜 过碳酸钠 PAC
除藻率 85%-90% 70%-80% 92%-97%
生态风险
持续效果 7-10天 5-7天 20-30天
综合成本 0.25元/m³ 0.30元/m³ 0.18元/m³

6. 运行管理要点

  1. 精准控制

    • 采用藻类在线荧光仪

    • 建立剂量-效应关系模型

  2. 生态保护

    • 控制出水Al³⁺<0.1mg/L

    • 避开鱼类产卵期施工

  3. 藻渣处置

    • 厌氧发酵产沼气(产率0.5m³/kg)

    • 制备生物炭(比表面积>400m²/g)


7. 结论与展望

  1. 研究证实PAC具有显著优势:

    • 对微囊藻等有害藻种选择性去除

    • 同步降低藻毒素风险

    • 处理成本低于常规方法20%-40%

  2. 未来研究方向:

    • 开发缓释型PAC制剂

    • 研究藻类-PAC絮体资源化

    • 构建智能预警-处置系统

  3. 管理建议:

    • 制定《藻类应急处理技术规范》

    • 建立藻华治理药剂白名单制度


版权所有 山东淄博源润净水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2022000432号-2 鲁公网安备37030202000942号